青石板路上还凝着晨露,七十岁的陈阿婆正用竹帚扫着门前落叶。见我驻足张望,她直起腰冲我笑:“后生仔,要喝碗新炒的野茶不?”在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岩门村,时光仿佛被山岚浸润得格外绵长。
藏在褶皱里的村庄
从衢州城驱车向西,山路在第五个急转弯处突然开阔——整片灰瓦白墙的建筑群如同从山体里生长出来,沿着溪流呈鱼骨状排开。县志记载,这里的先祖为避元末战乱,特意选了“九山夹一垄,三水汇一门”的隐秘地形。至今村口仍保留着明代防御工事,半人高的石墙里嵌着碗口大的瞭望孔。
- 坐标:北纬28°47′,东经118°23′
- 海拔:327米
- 现存古建:明清宅院48栋,民国商铺11间
会呼吸的老房子
跟着村里木匠李师傅走进他家祖屋,他敲着两人合抱的冬瓜梁说:“这金丝楠木比我爷爷岁数都大。”抬头可见精巧的“百燕归巢”藻井,层层叠叠的榫卯结构竟不用半根铁钉。最绝的是房屋的“自动空调”系统:地下暗渠引山泉穿堂而过,盛夏时节满室生凉。
建筑特征 | 岩门村 | 典型徽派建筑 |
排水系统 | 明暗双渠+石质滤网 | 单明沟排水 |
防潮设计 | 架空地板+炭屑层 | 青石地基 |
清晨的梆子声
天还没大亮,豆腐坊的梆子声就穿透薄雾。系着靛蓝围裙的周叔正在磨浆,石磨转动的节奏和溪水声奇妙合拍。“用后山的苦槠树灰点卤,豆花能凝出琥珀纹。”他说着掀开木桶,腾起的热气里果然飘着若有若无的木质香。
正在消失的老行当
- 蓑衣匠余爷能用棕榈叶编出十二生肖
- 村尾铁匠铺仍用着光绪年间的风箱
- 唯一健在的活字雕刻师已八十六岁
传统技艺 | 现存传承人 | 年产量 |
草木染 | 3人 | 约200匹 |
竹丝扣瓷 | 1人 | 不足10件 |
山神的馈赠
跟着采药人老吴进山,他随手扯把草叶搓出汁液抹在我被蚊虫叮咬的手腕:“这叫七叶一枝花,毒蛇咬了都能救。”我们在海拔600米处找到三株野生铁皮石斛,寄生在长满青苔的崖柏上,他说这是“吊兰中的黄金”。
四季风物记
- 清明采野茶要赶在露水干前
- 立夏后的雷笋脆得像能咬出泉水
- 寒露时节的山茱萸染红半边山坡
夕阳把马头墙的影子拉得老长,祠堂前的空地上飘起炊烟。几个孩童举着新编的蚱蜢从我身边跑过,布鞋底拍打石板的声响,和六百年前他们祖先的脚步声重叠在一起。村口的古樟树下,陈阿婆还在纳鞋底,针尖在白发间磨了磨,继续游走在粗麻布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