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晌午路过故宫御花园,总能看到几株碗口大的牡丹在红墙下摇曳。说来也有趣,这花明明生在寻常百姓家也能开得热闹,为何偏偏成了古代帝王心尖上的宝贝?咱们且泡壶茶慢慢聊。
一、天上人间富贵花
翻开《诗经·郑风》,早在三千年前古人就念叨着"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芍药"。虽说是芍药,可那时候牡丹芍药本一家,直到秦汉时期才分了家。要说真正把牡丹捧上神坛,还得看唐朝那帮风雅人。
- 唐玄宗在兴庆宫种了红、紫、浅红、雪白四色牡丹,花开时用檀板伴奏,让杨贵妃跳《霓裳羽衣曲》
- 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,每逢牡丹花期,长安城车马若狂,万人空巷
- 刘禹锡那句"唯有牡丹真国色"可不是随便写的,当时三品以上官员宅邸才能种植
1.1 颜色里的帝王心术
您要是仔细瞧过古画里的牡丹,定会发现紫红色最多见。这可不是画师偷懒——周敦颐在《爱莲说》里写"自李唐来,世人甚爱牡丹",其实暗合了皇家的色彩政治。紫色在唐代是最高品级官服颜色,朱红色更是帝王专属,牡丹的自然花色恰巧撞在皇家审美点上。
花卉 | 常见颜色 | 宫廷应用场景 |
牡丹 | 紫红、朱红、雪白 | 御用瓷器纹样、朝服补子 |
菊花 | 明黄、淡紫 | 重阳节令装饰 |
二、权力游戏中的活道具
宋徽宗在《宣和殿种植牡丹记》里写:"牡丹一本,其色特异,众花少与比者。"这可不是文青病犯了。政和年间,洛阳进贡的姚黄魏紫品种,单株最高能抵十户中等人家的年税。
2.1 从御花园到青史留名
乾隆皇帝有首《题钱维城花卉册·牡丹》,诗不怎么样,但他在圆明园种了十二块牡丹田对应十二个月令倒是真讲究。更绝的是慈禧太后,储秀宫的牡丹纹落地罩到现在还泛着光,老太太连喝茶都要用牡丹缠枝盖碗。
- 汉代未央宫:牡丹入药治妇科病
- 唐代大明宫:牡丹宴持续半月
- 清代避暑山庄:热河本地培育耐寒品种
朝代 | 牡丹用途 | 特殊事件 |
唐 | 园林观赏 | 设"牡丹花市"收市税 |
宋 | 纺织纹样 | 官窑创制牡丹纹瓷器 |
明 | 药材与染料 | 郑和船队携带牡丹根治病 |
三、牡丹与其它花卉的较量
说来也怪,文人墨客偏爱的梅兰竹菊在皇家园林里总显得清冷。陆游写梅花"零落成泥碾作尘",这意境美则美矣,可哪个皇帝愿意听这个?倒是欧阳修在《洛阳牡丹记》里说得实在:"大抵洛人家家有花,而少大树,盖其不接则不佳。"
3.1 生存法则的隐喻
牡丹这花有意思,嫁接才能开得好。您看《齐民要术》里记载的栽培法,和帝王治国之道倒有几分相似——得选好砧木(根基),接穗要壮实(人才),还得勤修剪(吏治)。难怪朱元璋在南京种牡丹总不活,迁都北京后反倒开得艳,这里头怕是有水土,也有时运。
紫禁城的日影西斜,游人的脚步惊起几只麻雀。红墙根那丛牡丹今年开得晚,倒像是特意等着谁来瞧。宫墙内外六百年的故事,都在这层层叠叠的花瓣里裹着呢。